痛定思痛的成语故事


痛定思痛

拼音tòng dìng sī tòng

基本解释悲痛的心情平静下来以后;回想遭受痛苦的情景;让人震撼;也让人警醒。形容所受痛苦的沉重;含有警醒的意思。痛:悲痛;哀苦;定:平静。

出处唐 韩愈《与李翱书》:“今而思之,如痛定之人,思当痛之时,不知何能自处也。”


痛定思痛的典故

宋德佑元年(公元1275年),元军逼近南宋都城临安(今浙江杭州)。为解朝廷燃眉之急,文天祥毅然辞去右丞相的职务,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元营谈判,并伺机窥察军情。到元营后,文天祥慷慨陈辞,痛斥了元军南侵的罪行。元军统帅伯颜被其才华折服,企图劝他归顺元朝,但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。

不久,元军强迫文天祥跟随贾余庆一起前往元朝的京城大都。文天祥本欲以死明志,但想到国恨家仇,就忍辱负重跟随贾余庆一同前往。船到京口(今江苏镇江)时,文天祥趁人不备,乘上一条小船逃走,碾转来到了真州(今江苏仪征)。他把敌人的军情虚实告诉了真州守将苗再成,又写信给淮东、淮西两位边帅,约他们联合行动,驱逐元军。不料,驻守扬州的淮东边帅李庭芝以为文天祥已投降元军,这回是来代敌人骗取扬州城的,就下令逮捕他。文天祥百口莫辩,只得出城,从此改名换姓,死里逃生,一路渡海南下,来到福州。

逃亡路上,文天祥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,后来汇集成《指南录》。他在《指南录后序》中叹道:“生与死是像昼夜转移一样平淡的事。死了也就算了,但是艰难险恶的处境反复错杂出现,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得了的事情。痛苦的事情过了之后,再回想起当世的痛苦,这种痛又是多么深刻啊!”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痛定思痛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心灰意懒 元 乔吉《玉交枝 闲适》曲:“不是我心灰意懒,怎陪伴愚眉肉眼?”
饱食终日,无所事事 吕振羽《简明中国通史》第九章:“饱食终日,无所事事的地主阶级,品质却是最恶劣的。”
众喣山动 明 李东阳《余肃敏公传》:“役未及兴,而众喣山动。”
夜深人静 明 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:“深夜人静,为何叩门?”
一干二净 清 李汝珍《镜花缘》:“他是‘一毛不拔’,我们是‘无毛不拔’,把他拔的一干二净,看他如何?”
同心合力 《书·泰誓中》:“予有乱臣十人,同心同德。”
废书而叹 《史记·孟子荀卿列传》:“太史公曰:余读《孟子》书,至梁惠王问‘何以利吾国’,未尝不废书而叹也。”
半吊子 丁玲《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》:“他却说自己是‘半吊子文人’,也是一种夸大,是不真实的。”
骨肉之亲 闽剧《钗头凤》:“千不念万不念要念舅父,伊和娘亲姐弟骨肉之亲。”
欺善怕恶 明 杨柔胜《玉环记 韦皋别妻》:“田舍翁住在山圪落,恃老无端多凶恶,我每反被相辱没,欺善怕恶,欺善怕恶。”